2024年05月05日星期日农历甲辰年(龙)五月十九
用户名:  密码:   验证码:  验证码  
收藏本站 旧版网站
  • 首页
  • 信息公开
  • 校园动态
  • 试卷中心
  • 精彩学科
  • 教师天地
  • 家长学校
  • 党建园地
  • 学生资助
  • 学生活动
  • 教学常规
  • 您的位置:首页 >> 方明凯工作室 >> 成果展示
    上一节启迪智慧,感动人心的课
    信息来源:郎溪中学  ‖  发稿作者:方明凯   ‖  审核人员:方明凯  ‖  审批人员:方明凯  ‖  发布时间:2015年12月9日  ‖  查看6128次  ‖   字体:[] [] []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    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?
        我想起自己看过的电影,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,大概十岁吧,和家人露天里看的电影《红楼梦》,里面有这样一段:宝玉和宝钗新婚大礼,一边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,一边是黛玉寒床独卧,她咳出了血,强撑起身子,绝望地叫了三声:“宝玉,你好” “宝玉,你好”“宝玉,你好……”凄婉的场景和音乐,深深打动了我,直至今日,每每想起,亦然不住的动容。
        看过数不清的电影了,为什么独独对这一段印象深刻?因为:感动!
        一节好的课也一样令人感动。
       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我的数学老师姓程,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名办教师,有一天上课,他画了一个半圆,叫学生求这个半圆的周长,他叫了一个学生又一个学生,都做不出来,我那时成绩突出,很紧张啊,生怕被叫到,最后,老师还是点了我的名,我说是周长的一半,老师摇了摇头,我只能和所有答不出的同学一起站着。
    快下课了,老师终于告诉我们答案,是圆周长的一半再加上一条直径。
    知道答案后,我犹如醍醐灌顶,一下就明白了“周长”这一概念的意义。我记性不好,读书时老师的课基本都记不起来了,但就是这节数学课,至今记得清楚,他对我实在太震撼了,让我明白,学习中必须弄懂每个概念的真实意义,这对我以后的学习,乃至工作,一直都有着影响。在我工作后不久,突闻程老师病故了,心里异常难过,因为那节课,我至今怀念着他。
        还有一节语文课一直难忘。那是读初二的时候,语文孙老师给我们上王鲁彦的《听潮》,他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讲词,讲段落、中心,而是边朗读边带我们用心体会,体会作者和他的爱妻在海边的小楼上,吹清新的海风,看海潮涌动。月光照在海面,泛着明晃晃的粼粼波光……我听课的时候,就隐约听到潮水的声音,风儿也吹着我的脸。孙老师整节课带着我们体会欣赏,沉醉在作者和他爱妻的绵绵情意中。直到现在,一想起来,我亦然能感受到海风拂面,粼粼波光在海面跳跃。
        小时候我读书并不多,那节课后,我差点成了文学青年。
    直到今天,我能清晰记着的,也就这两节课。细细分析起来,程老师的数学课是制造了一种认知冲突,当冲突越来越强烈的时候,又让你猛然醒悟。他把学生从机械的记忆和套用公式中拉了出来,让你自己悟出一个道理:数学学习需要准确的理解概念。孙老师的那节语文课则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,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,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。孙老师用学生主动的体会感悟替代了说教。
    应该说,在那个时代,这两节课是极创新的,现在看来,也是最美好的课,因为他们的课启迪了智慧,打动了人心。
    但时常,我还是困惑,能让我几十年后,千万节课都忘记了,为什么独对这两节课记得如此深切?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?
    冥思良久,我终于领悟:我们的课堂太沉迷于知识的传授、解题技巧的研究,而这两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背景下,突出学生主体的自觉感悟,而这种感悟又是如此真实的深远的影响着学生的态度与情感,这种影响又植根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中,引导着学生自我成长。
    只有这种由感悟而带来的影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,打动人心的。
       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,我也一直追求着这种效果。
        比如必修五“一元二次不等式”的教学。在研究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并完成相关训练后,我问学生:“你能解一元三次不等式x3+2x2-x-1>0吗?”学生面面相觑,不知如何下手。眼看着学生陷入困境,我点开几何画板,画出函数f(x)=x3+2x2-x-1的图像,图像与x轴有三个交点,我给出三个交点的横坐标,这样,学生清清楚楚看出图像位于x轴上方和下方的部分。容不得我说话,学生就抢着报出了答案。我问:“那么,我们有办法求出一元四次不等式,一元n次不等式的解集吗?”学生一下欢呼雀跃起来,他们自己编起了一元高次不等式,然后利用几何画板求解。
    课上完了,我问学生:“你有收获吗?”学生说“有!”我又问:“能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?”学生最终发现:不等式是结合函数图像的性质来求解的。
        “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”这一节的关键就是形成函数图像的应用意识,渗透的是函数思想。利用几何画板,我引入一元高次不等式,让学生顿然领悟。
        以后的课余时间,学生还多次跑到讲台上摆弄电脑,求自己编的各种奇怪的不等式的解集,当然,他们也半是研究半是好奇。
    数学课堂研究的内容往往抽象而繁杂,要演绎一节打动心灵的课,不容易。这需要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,深入了解学生的困惑和发展需求,对教材知识体系及知识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作深刻思考和研究,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。这样的数学课堂才可能给学生带去认知升华和理性感动。
        这让我想起必修二“直线与方程”一节的教学。几节课下来,却发现学生只能根据具体条件做几道题目,建立不了解析几何的观念,简单的讲,就是在学生内心里“曲线”与“方程式”是割裂的。
   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“曲线的方程”与“方程的曲线”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描述方式,从而建立起解析几何的观念呢?
    我随后上了一节复习课。在完成一系列相关知识回顾后,我画了一条直线AB,说:“这条直线上的点都有一个独特的特点,你能找到吗?”学生沉默了,没人回答。我接着问:“除B点外,我在直线上任取一点M(x,y),那么KMB与KAB有何关系?”“相等,相等。”学生马上反应过来。他们很快发现:除B点外,直线AB就是与点B形成的斜率等于KAB的所有点的集合。也就是说,直线上任意一点M(x,y)都满足方程 = ,而且,满足这个方程的点只能在直线AB上,考虑到点B也在直线上,故要把分母x-x2再乘过去,也就转化为点斜式直线方程了。
         这样研究下来,学生对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就理解透彻了。
    接着,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,给出圆心和半径,问:“圆的方程我们还没学到,你们能自己写出来吗?”学生一个个举起手,根据已掌握的圆的定义,他们很自然的都写出了圆的方程。
    然后,我拿出两个强力粘钩,用一根绳子把两个粘钩连起来,告诉学生,绳子长10个单位。再把两个粘钩固定在黑板上,告诉学生这两个固定点F1,F2距离4个单位。我把绳子拉紧,插入粉笔,让学生观察一会后,慢慢转动粉笔,画出一个椭圆。我说:这是高二阶段要学习的图形,叫椭圆,同学们能写出这个椭圆的方程吗?
        我叫了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上黑板,令人意外的是两个学生都顺利写出了椭圆方程,巡查一下,下面的学生也都写出来了。我又惊又喜,问学生:“你们怎么都会啊?”学生回答“那不容易吗,这个椭圆上的任一点到F1,F2距离之和都是10呀!”
    透过学生闪亮的目光,兴奋的表情,我知道,他们这节课很有收获,初步形成的解析几何观念让他们很是激动。
        课后,有位女学生问我“方老师,是不是什么图像你都能写出它的方程啊?”我笑了起来,说:“那当然啦!”
        学生是未来,是希望。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知识,还要给学生情感,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所需要的一切素养。只有这样的课堂,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,打动他们的心灵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    上一篇: 付出总有回报
    下一篇: “五省联考”数学试题的认识与反思
        返回顶部↑
    主办单位:安徽省郎溪中学主办  网址:www.ahlxzx.com   联系电话:0563-7012300
   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:1024*768分辨率/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8.0以上  
    您是本站的: 位访客  当前在线 人 今日访问IP: 个  
    By:lxkycms v2012.10.ACCESS版本TM

    皖ICP备07008393号-1

    Copyright Right©2008-2012 ahlxzx.com Powered|By:lxkycms v2012.10|http://www.ahlxzx.com|